您好!欢迎来到律师界网!
当前位置:首页 > 法律知识 > 婚姻家庭 > 内容

2023年解除收养关系去哪里办?哪些条件可以解除收养?

时间:2023-10-17 10:39:14 浏览: 来源:律师界
  2023年解除收养关系去哪里办?  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,要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登记。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,一方要

  2023年解除收养关系去哪里办?

解除收养关系

  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,要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登记。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,一方要求解除收养关系时,可以去法院起诉解除收养关系,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解,调解不成的判决解除。

  法律依据: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四条

  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,不得解除收养关系,但是收养人、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。养子女八周岁以上的,应当征得本人同意。

  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,有虐待、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,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。送养人、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五条

  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、无法共同生活的,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。不能达成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  哪些条件可以解除收养?

  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,不得解除收养关系,但是收养人、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。养子女八周岁以上的,应当征得本人同意。那么,哪些条件可以解除收养?

  收养关系的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可以解除收养关系:

  1、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,无法共同生活的;

  2、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,有虐待、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;

  3、送养人行使对养父母子女关系的解除权的;

  4、因养子女成年后,虐待、遗弃养父母的。养子女年满八周岁的应征得本人同意。被收养人仍未成年的,收养人不得解除收养关系,但收、送养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。如不满足上述条件,则不得解除收养关系。

  律师补充:

  下列未成年人,可以被收养:

  (一)丧失父母的孤儿;

  (二)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;

  (三)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。

  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。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。

  法律依据: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四条

  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,不得解除收养关系,但是收养人、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。养子女八周岁以上的,应当征得本人同意。

  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,有虐待、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,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。送养人、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五条

  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、无法共同生活的,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。不能达成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六条

  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,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登记。

  解除收养关系需要什么手续?

  解除收养关系需要的证件有身份证明和收养证明。法律关于解除收养关系的规定是: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,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登记。并且,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,不得解除收养关系,但是收养人、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。

  法律依据: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四条

  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,不得解除收养关系,但是收养人、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。养子女八周岁以上的,应当征得本人同意。

  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,有虐待、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,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。送养人、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五条

  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、无法共同生活的,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。不能达成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一十六条

  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,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登记。

  解除收养关系的程序和方式?

  1、收养人与送养人或收养人与成年的被收养人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。

  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,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的登记。

  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,应符合下列条件:

  第一,双方就解除收养关系达成合意;

  第二,双方均须为完全行为能力人;

  第三,在夫妻共同决定形成的收养关系解除时,仍应由夫妻双方共同决定。

  2、不能达成协议的,可诉请人民法院解决。

  在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,一方要求解除收养关系时,人民法院应依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加以调解,调解不成的判决解除。